民以食為天。食物一直是一種天賜,是一種鄉愁,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傳承。
雖然,現在市面上充斥著各類轉基因食品,但究其根本食物是自然恩賜于人類的禮物。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角落,隨著四季更替都會出現不同的美味,也許它們只是我們身邊飛過的一只蟲,或是路邊生長的一株草。
許多食物本身或許并不出彩,但是隨著日月交替、溫度變化和時間流逝,它們逐步變化,最后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滋味,把自然環境中的每一點變化都記錄在了我們的食物中。
由于地方不同、季節不同、烹飪手法不同,同一種食物在世界各地會有不同的呈現,帶有著各自不同的本地特色,這就是遠方游子心中那不變的鄉愁。因為在他地,哪怕是同樣的食材,同樣的方法,但菜肴的味道總會和家鄉有著些許不同。對于遠行的人們,有時家鄉捎來的一瓶炒醬就是節日里心中所有的安慰,這不是源于味道,而是源于來自于家中的溫暖。
在同一個地方,同樣的食材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有的精致,有的粗獷,有的簡單,有的繁復,有的生動,有的呆板,總之一家有一家的特色。常常有人說,一家人的餐桌,可以代表他們的生活態度。
可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年輕人因為沒有時間,所以就常常選擇方便食品、外賣、便餐等解決生存問題,如此使得很多小朋友對餐館的Menu如數家珍,而記憶中不在有家里的味道。姑且不論這些解決生存問題的方法是否有礙我們的健康和下一代的發育,單說留在孩子心中家的味道在哪里?如果因為時間使孩子心中留不下家的味道,那么家里的味道將失去傳承,等他們遠行的時候還會想起家里的味道嗎?
食物是我們生命中的必需品,它需要時間去改變,需要空間去催化,需要我們幫助它們進行升華,而反之作為天賜之物,它可以讓我們緩解鄉愁,幫我們在孩子心中留下家的味道,替我們傳承家的感覺,為我們指明家的方向。
QA-馮安怡